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蒋耀波:华赛——一个国家品牌的使命
2007年03月15日 16:58 青年记者

  ● 蒋耀波

  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无论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摄影历史的角度说,1957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诞生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近50年来,“荷赛”奖坚定地把最重要的奖项授予那些在最危险、最混乱的地方敢于挺身而出的摄影师,也为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更广泛观看立场的摄影者留下非凡的奖项。“荷赛”成为世界新闻摄影人向往的“圣地”,能否在“荷赛”获奖也被作为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新闻摄影通鉴》记载,在“荷赛”创办的第一年,就有中国摄影记者吕厚民、侯波等45人送去45幅作品并入选展览。这是中国摄影人首次参与世界性的摄影交流。而中国摄影界再次接触“荷赛”,已时隔30年。1988年1月,“荷赛”30年获奖精品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集中地看到世界新闻摄影水准,领略其所表现的世界发展、人类命运丰富多彩的“瞬间”所凝聚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中国新闻界和摄影界引起震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真正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大门。

  虽然从那时起,不断有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登上“荷赛”的大雅之堂,但是,在中国举办世界摄影大赛一直是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夙愿。2004年9月,经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正式宣布举办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并向全世界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发出邀请。

  首届“华赛”于2005年3月在深圳举办,共收到美、法、英、俄、日本、缅甸、印度、墨西哥、智利和中国内地、台湾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1765位作者寄来的参赛作品21627幅。

  第二届“华赛”继续在深圳举行,77个国家和地区的2389位参赛者寄来27028幅新闻摄影作品。其中外国作者占总数的58%,参赛作品比首届增加了5000多幅,“华赛”吸引了全球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

  搭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闻摄影交流平台,为世界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是中国新闻摄影人难以释怀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中国新闻摄影人的手握在一起,一点一滴共同努力。“华赛”为全世界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提供新闻摄影作品、学术信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探索世界新闻摄影和中国新闻摄影异同的重要基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聚一堂,以丰富的新闻摄影修养与挖掘新闻价值的慧眼,进行新闻摄影作品和学术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进而相互了解、共同进步和提高。

  “华赛”这个平台也给中国摄影界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视界,一个激发创造欲望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这个平台上进行的交流与碰撞,是对中国新闻摄影走向国际大舞台的检阅,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水准的检阅。中国摄影人在这里学习借鉴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审视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点,研究改进、提高中国新闻摄影水准的措施,从而加快中国新闻摄影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步伐。

  实际上,“华赛”所打造的平台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此。

  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反映时代风貌。如何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改革建设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生活内容、人的情感以及需要改进的社会问题等重大问题,通过“华赛”这一平台的广阔空间得以更有效的展示,同时把国外新闻摄影所反映出的国际社会发展的变化更有效地介绍到国内,让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这是“华赛”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

  “华赛”要在中国、东方乃至世界新闻摄影事业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华赛”既是展示中国新闻业真实状况的里程碑式的创举,也应该是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创造性尝试,它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闻观是进步的,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通过“华赛”这座贯通世界的文化大桥,用视觉语言与世界沟通,共同见证世界所经历的重大时刻与人类的喜怒哀乐,使每年一度的新闻摄影比赛,成为对中国、世界所发生的各类新闻的一次大回顾。通过回顾,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有直观的把握尺度,从而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丑、恶的厌恶。

  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已举办了两届的“华赛”从第三届起将实行申办制度。根据多家申办单位提出的承办条件和提出的具体举办措施,最终确定由北京航线廿一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华赛”总承办方。经总承办方提议和邀请,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总承办方还将邀请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作为协办和特别支持方。根据组委会计划,评选工作将于2007年3月在上海举行。

  为什么选择上海?

  固然,深圳作为前两届“华赛”的承办方,为这个新品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认为,要想将“华赛”打造成与“荷赛”一样的世界级大品牌,还应该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大的空间里展开工作。而将“华赛”举办地迁移上海,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次战略性“转场”——基于长远的考虑和市场运作机制的目的,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华赛”成为国际重大赛事的科学运作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使之更为专业化并尽快进入市场化运作轨道。同时,也有利于相关工作更有效率地运作,让比赛更加专业化。

  我们认为,“华赛”在上海举办,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地位和影响不容置疑。即便与“荷赛”的故乡、欧洲著名大港阿姆斯特丹相呼应,在东方著名大港上海举办“华赛”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一年一次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更是让上海为世界所瞩目。而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其主旨就是合作与发展,这与“华赛”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紧密相扣;

  2,上海的“世博”概念。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这与成功申办奥运会一样,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而“华赛”作为世界年度新闻摄影作品博览,同样具有“世博”概念;

  3,上海具有严密细致做事的传统,也有丰富的操作各种大型活动的实力和经验。

  居高声自远。我们相信,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市场进行运作,可以为“华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会让“华赛”更有影响力,“华赛”也必将给上海再添一份魅力……

  “华赛”已站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依托丰富的国际国内摄影资源和社会资源,凭借“华赛”在影像领域已经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将认真总结前两届的成功经验,研究改进措施,更好地利用各方条件,以应有的忠实、自信而从容的心态,保证将一年一届的“华赛”办得更为精彩。

  第三届“华赛”将在社会经济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设计,市场化运作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将在扩大世界新闻摄影评选著名品牌效应的同时,将“华赛”打造成为既有重大社会影响、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良性文化产业。从招商的角度说,“华赛”这个平台将给中国企业一个国际化的机会,也给外国企业一个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机会。

  第三届“华赛”从组织到作品评选将更为国际化、规范化。在中国摄影实践开始有力参与世界交流的同时,我们将以开阔的胸怀拓展国际视野,做强国际化的平台;以学术性的论坛,引领国际摄影艺术的潮流;以使命般的努力,将更多的中国摄影人推向国际摄影舞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精神、上海世博概念、上海东方大港的地位,都将使“华赛”产生更大社会影响、更强国际魅力。

  第三届“华赛”将自觉地成为文化建构的一支力量,扩大以影像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以启迪摄影文化潜在的思想活力,促进中国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深入发展。我们还将筹建摄影主题公园、摄影博览中心等,并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论坛等形式,将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新闻摄影的理念,渗透、定格在社会大众的平凡生活之中。

  中国有着占全球1/4的人口,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近20年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国;而中国有75万之众的庞大新闻从业队伍,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和摄影大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服务,如何用摄影形式正确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的信息与文化,如何用先进的新闻摄影观影响世界新闻摄影界,如何吸收学习世界先进的新闻摄影理念和新闻摄影技巧,为人类的新闻和摄影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这是以记录社会发展、反映时代变革为己任的中国新闻摄影人必须做出的回答,也是我们作为“华赛”的承办者所致力追求的。

  让世界认可“东方视角”

  在中国摄影师及摄影评论家眼里,“荷赛”的最大成功在于其建立的职业标准,建立了有别于其他摄影形式的独特摄影语言,推崇影像创新精神,因而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荷赛”对摄影的评判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欧洲的摄影评判和审美观倾向,其所强调的是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所思所感所悟及其个人风格的展示。“荷赛”的摄影语言不是也不可能是新闻摄影终极的语言,“荷赛”的评判标准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新闻摄影的惟一标准。就中国新闻摄影的实践来看,过分推崇以“荷赛”为代表的欧洲新闻摄影的审美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在平面媒体的摄影报道上产生困惑。此外,目前基本参照“荷赛”而设置的中国新闻摄影的分类,与中国新闻摄影实践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不适应性。

  “华赛”的成功举办,第一次打破了西方对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垄断。但是,“华赛”能否成为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如果只是“荷赛”的中国版,那它永远也赶不上母版;如果不想与“荷赛”雷同却又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那它就只是一场面目模糊的自娱自乐。中国新闻摄影必须“走自己的路”。

  如何将“华赛”打造成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我们提出以“东方视角”建立评判标准,并将其体现在新闻摄影的理念与题材选择、主题确定上。

  从新闻摄影理念看,“华赛”倡导五大评判标准:一、最开阔的新闻视野;二、最敏锐的洞察目光;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四、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五、最客观的真实反映。五大理念是对新闻摄影评选目的与评选标准的理论概括,通过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理念和评判体系,提高达到世界水准的摄影报道质量,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队伍,加快走向世界新闻摄影一流水准的步伐,对中国和世界新闻和摄影的文化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从新闻摄影主题看,“华赛”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人向往和平,人人崇尚发展,人人企盼富裕。这一主题的确定使“华赛”树起了不同于“荷赛”、普利策奖的别具特色的鲜明旗帜的,新的新闻摄影评判体系,也建立了新的导向——倡导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去关注和报道促进社会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民族命运情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使“华赛”博得广泛的响应,并具有了强大凝聚力,从而为再造一个新闻摄影世界品牌、为世界新闻摄影师搭建一个作品与学术交流新平台打下了深厚基础。定格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世界上有无数的摄影师无数次地按下了他们手中的快门,并且将其最好的作品汇集于中国,参加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华赛”永恒的主题,也暗合了中国政府“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大方向,因而,不仅得到国内、国际摄影家的拥戴,而且得到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华赛”是由有着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评委组成的一个世界性比赛,外国评委超过半数。从参赛作品的比例上看,国外参赛作品达60%,中国作品占40%。作品评选过程遵循国际惯例。随着西方评委的逐年增加、“华赛”强调“东方角度”是否与其所追求的提高国际化水平相矛盾?最终会不会与“荷赛”、“普利策”等西方审美同归?事实已经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事实是,“东方视角”逐渐影响着西方评委,并逐渐地获得认同,最后得出来的奖项其实是东西方文化融会、结合的成果。这就是“华赛”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中国新闻摄影价值观念的与国际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协调、自主创新精神与国际先进摄影文化的统一。

  以东方视角观察世界,又以从容开放的心态审视自身 ;不以物理意义的东方风俗土产吸引眼球,而以东方哲学的智慧去打动心灵,或许是“华赛”在国际新闻摄影舞台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一个角度。“华赛”要真正树立起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和完善能够体现“世界水平、中国特点的”新闻摄影评判标准,让世界认可“东方视角”。

  争取中国摄影文化话语权

  “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的一个里程碑。以“华赛”为标志,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认为,为使“华赛”这一平台更好地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更大范围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必须树立“三个意识”:

  “国家名牌”意识。整合各方力量,尽快将“华赛”铸造成国家名牌。我们要打造这一国家名牌,将立足点定为国家主题:如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等。通过“华赛”带来新的视野,促进中国新闻摄影在世界水准目标下的改进、提高和发展,推动中国从新闻摄影“大国”向“强国”迈进。

  国际化意识。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既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痛快淋漓的反映,亦是人类理想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因而,一场国际性赛事,首先必须树立国际性比赛的心态,使之成为真正开放的、让全世界参与评价的比赛。

  “文化主权”意识。通过“华赛”在世界摄影文化领域得到更多中国的话语权。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各国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国情的新闻摄影共同构成了全世界的新闻摄影文化。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有着庞大的新闻摄影队伍和快速发展的新闻摄影事业,有着为世界认同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和人文环境,理应在新闻摄影领域对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建设做出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近几年,中国在主流文化的外部沟通上虽然有所改进,放弃了一系列极“左”的、自以为是的单向灌输习惯,但是,国际上对中国的文化话语整体上仍然处在不乐于接受的状态。从实际而言,要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文化话语权,首先必须具备有一定影响力、权威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华赛”作为国家品牌,首先要承担的重要使命也就在于此。

  (作者为第三届“华赛”组委会副主任)